新華社西安10月20日電 題:陜西西安:終南山下秋風起 又到一年豐收季
新華社記者劉彤
微風伴著稻香徐來,蟲鳴和著蛙聲遠去……如畫般美麗的終南山腳下,泛黃的連片稻田里,處處可見農民忙碌收獲的景象。為記錄一年中最重要的豐收時刻,記者近日來到農耕傳統悠久的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王莽街辦劉秀村。
站在村莊路邊,放眼望去,塊塊田地里:農戶們有的揮動鐮刀埋頭收割,有的雙手握緊稻谷用力甩打,有的麻利地將糧食裝進背篼……在已經完成收獲的一塊田邊,記者與糧農夏明省攀談了起來。
從古至今,關中地區普遍以小麥種植為主,但得益于終南山北麓峪口豐富的水資源,長安區王莽、王曲、灤鎮、杜曲、五臺等街道,便在水稻種植上留下了印記。
“小時候,米粒連粘、米香撲鼻的桂花球大米飯,是我們的最愛。但從20世紀末開始,由于水利條件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原因,長安區水稻種植面積越來越少。最近幾年,隨著鄉村振興持續推進,通過修復生態水田,在國家糧食種植政策扶持下,我們這些老稻農又拾起了落下許久的手藝,回歸了種稻本行?!毕拿魇≌f。
今年夏明省家的50多畝水田,全部種植的是品相好、口感佳的桂花球米?!皬墓扔陼r節的育秧到插秧、間苗,前前后后5個多月,我們全家人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著這片稻田:為了保留水稻的原生口味與品質,在農技專家指導下,這片稻田嘗試了稻蝦、稻蛙綜合種養,小龍蝦、牛蛙以稻田里的微生物和害蟲為主食;它們在田里的游弋又疏松了土層,增強了土壤的透氣性和透水性;它們的排泄物為水稻成長提供了充足養分。豐收時的小龍蝦和牛蛙,又是一筆不小的收益?!?/p>
掐著指頭算起種稻的收益,夏明省說,整個種植過程不使用化肥、農藥,這片生態、綠色、無公害的綠色稻田,產量比較理想:800多斤的畝產和牛蛙、小龍蝦,每畝稻田純收入2000多元。
西安市長安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俊鵬說,為應對近期連續降雨對秋收帶來的影響,長安全區通過調運烘干設施、協調晾曬場地等舉措,確保應收盡收、應烘盡烘?!罢耆珔^稻谷、玉米全面收獲,在國家電網西安供電公司及時、穩定的用電保障下,長安全區的糧食收獲、烘干正加快進行。確保糧食歸倉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任務?!?/p>
統計數字顯示,今年長安區應收秋糧17.2萬畝,目前已基本完成;應播小麥等夏糧25.33萬畝,已播19.7萬畝。今年當地玉米平均畝產461.5公斤,總產7.93萬噸;水稻平均畝產400公斤,總產600噸;小麥、玉米、水稻等糧食全年總產完成16.83萬噸,完成率達118%。
西安市長安區副區長吳海軍說,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,在鄉村振興中,長安區從恢復生態水田入手,于山水之間尋覓新的出路?!霸诩哟笏锘A設施投入的基礎上,長安區出臺了水田種植相關扶持政策,發展以種植‘桂花球米’為基礎的生態農業,鄉村振興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?!保ㄍ辏?/p>